內容來自MOMOYAHOO新聞
《憂鬱症控制》藥物為主 心理療法為輔
生活中難免有心情沮喪,大多隨著時間而好轉,但是抑鬱情緒持續2周以上,生活型態也跟著改變,就有發生憂鬱症可能,最好就醫接受專業評估,一旦確診使用藥物或諮商改善病況,急性期先用藥物控制,避免症狀惡化,當病況好轉時加強使用心理諮商相關治療,減少藥物使用量。
藥物是治療憂鬱症最常見方式,然而心理治療也相當重要。北市聯醫心身醫學科主任陳坤波指出,輕症患者可以選擇藥物療法以外的治療方式,心理治療可協助改善。
陳坤波指出,憂鬱症不限於特定族群,是一種疾病,患者會無法自行控制情緒低落、無法停止負向思考,甚至選擇用自我傷害或最激烈的方式來解信用貸款決痛苦,必須藉由平日對自己憂鬱情緒的檢視、專業的協助及治療,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羅列了憂鬱症的診斷標準,情緒極度低落、鬱鬱寡歡,完全失去生活的樂趣,在連續兩周的期間內伴隨有下列症狀出現:幾乎一整天都感到心情鬱悶、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感受不到樂趣、體重減少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覺得疲累或失去活力、有無價值感或罪惡感、無法專心或集中注意力、想到死亡或反覆出現自殺的意念或具體計畫。
憂鬱病患治療有相當高比例的安慰劑效果,輕症患者可以選擇藥物治療以外的治療方式。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江芝林表示,有負面情緒不代表罹患憂鬱症,心情可隨時間改善,生活方式變化不大,都可以回復正常情緒;但是負面想法無法改變,對於原有嗜好提不起勁,飲食作息也受到改變,就有發生憂鬱症可能,程度輕微可以短時間使用藥物改善,嚴重則需長時間服藥。
憂鬱症患者處於急性期時,使用藥物改善大腦內分泌改善情緒效用最快,多是調整血清素、腎上腺素、多巴胺等,讓情緒緩和穩定,當病況獲得控制而趨緩,患者可以陸續加重心理治療比率,加強治療效果外,也可以慢慢減少藥物用量,但必須在醫師控制下才能執行,不可以自行以為病況改善停藥。
江芝林解釋,部分民眾認為精神科藥物容易成癮,但其實有些病患擅自停止服用憂鬱症藥物,助眠藥物卻持續使用,病情其實沒有真正獲得改善;罹患憂鬱症大多有特定原因,沒有良好調適症狀會持續,當藥物作用改善病情後,可以增加心理治療使病況更好轉。
新聞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憂鬱症控制-藥物為主-心理療法為輔-160000968.html
69D7EF294886C8F0
留言列表